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三国演义杂谈 > 第九回:李肃过营说吕布

第九回:李肃过营说吕布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上回书说到,吕布一听李肃说出董卓的名字,便待发作,转而一想,不妨听他说些什么,便沉吟不语。李肃趁热打铁,贤弟呀,不瞒你说,愚兄我现就在董卓架前听令,吾之才远不及贤弟,也能在主公面前混一个虎贲中郎将,官居三品,俸禄两千石。贤弟之才胜愚兄百倍,要是投到主公麾下,少不得封侯拜将啊。说着,李肃示意吕布屏退左右,拿出金子、珍珠和玉带。放在一起,闪闪发光,耀人二目。贤弟,这是董公赠与贤弟的区区薄礼,不瞒贤弟,那匹宝马良驹赤兔胭脂兽也是我家董公所赠。仁兄,小弟没有涓埃之功,无功不受禄哇!涓埃呀,涓就是涓涓细流的涓,埃就是尘埃的埃。就是说我一点点小功劳都没有。吕布嘴里推托,眼睛却始终没离开桌上那堆东西,好像是说,赶紧给我个收礼的理由。果然,李肃的声音如愿响起。贤弟,你如果到了我家主公身边,一可慰董公平生之大愿;二你我兄弟能朝夕相处;这三么,贤弟,你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吕布一听,齐活了,我要理由,人家一口气给了我仨,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呀。心想,我也不能这么空手去呀。仁兄,且暂回,容小弟图之。今晚三更时分,请兄长派兵前来接应。李肃马上辞别吕布,来见董卓,言吕布三更来降。董卓一听大喜,旋即又眉头一皱,李肃一见,不由一笑,主公可是怨恨那丁原?呃,正是。主公勿忧,我保那吕布必提丁原首级来见。书说简短,三更时分,荆州军营之中一声炮响,紧接着辕门大开,灯球火把,亮子油松照如白昼一般。不多时,吕布手里拎着丁原的人头,在李肃陪同下来见董卓。董卓打辕门一直迎进中军帐,大排筵宴,为吕布贺功。吕布席间拜董卓为义父。董卓又是一喜,当即赠与金甲锦袍,白捡一个这么厉害的干儿子,还落了丁原一二十万人马。第二天班师回朝,董卓从此更是横行无忌,他自封为相国,领大将军,封吕布为骑都尉,五官中郎将都亭侯,董卓更是剑履上殿,旁若无人。这剑履上殿怎么回事呀?那时大臣觐见皇上,都不能带剑,不能穿鞋,剑和鞋都得留在宫外,等觐见完了,到外面领回自己的剑和鞋回家。就跟现在去洗浴中心似的,一进去领个手牌,换个趿拉板,随身物品放到暂存柜里,是一个道理。这是礼节,也是出于安保的考虑。董卓可不管那套,他穿着鞋,挎着剑,得哪哪出溜。走到哪,吕布往旁边一站,这谁惹的起。百官看在眼里,是敢怒不敢言。可也有横的,一次酒席宴前,有人就跟董卓打起来了。这谁这么横?此人姓袁名绍,字本初。袁绍是汝南汝阳人,袁绍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什么是四世三公,就是家里接连四辈子都有人出任三公的职位。这可了不得,三公之前说了,那都是当朝一品的大官。是东汉末年首屈一指的大门阀。这个门阀又是怎么回事呀?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第”,指直接面向大街开的院门,这是古代身份地位高尚的标志。门第指家族背景、地位贵贱。而阀阅一词则最早见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意思是,古时人臣的功绩有五等,依靠仁德安定国家的称“勋”,依靠出谋划策的称“劳”,借助武力的称“功”,明确功劳等级的称“伐”,凭借资历长短的称“阅”。这些有功的大臣以及他们的后裔为了彰显自己的业绩,所以在大门两侧竖立两根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阀阅指家族功绩、官历等。袁家的门第很高,当时全国八成左右的官吏,都是袁家的门生,所以袁绍才敢跟董卓干。但这毕竟是董卓的地盘,城外几十万军队驻扎,袁绍也不能真跟董卓硬干,最终还是被旁人劝走。但袁绍越想越气,当时是他给何进出主意,要董卓进京,谁知现在是这个结果,果然还是被曹操说中了。一气之下,悬节东门,离开京师。这个节呀,就相当于官印,把官印往东门一挂,表示弃官不干了。领着人马上冀州了。董卓事后一想,这袁绍不好惹,我得安抚安抚他,就封袁绍为渤海太守。这件事总算是过去了,李儒跟董卓说,您还得赶紧安排废立之事。这李儒干嘛老撺掇着董卓废刘辩,立刘协呢?首先,董卓身为外臣,久驻京师,名不正言不顺,虽然有几十万人马震着,但人心不服哇。只有通过主持废立,才能立其威,正其名;其次,刘协自生母王美人被何后妒杀之后,一直跟着董太后,董卓跟董太后同宗,心里自然向着刘协;其三,刘协上位,九岁的小孩能干什么,还不是都得听他的。所以董卓才是三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第一人,这主意就是李儒出的。且说这一日是九月朔日,就是九月初一,一上早朝,董卓出班往龙书案前一站,目露凶光,手扶佩剑,口称:列位大人,当今天子暗弱无能,统政荒乱,不可以奉宗庙,吾今欲行伊霍之事,废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协为君。那么董卓所说欲行伊霍之事,是个什么典故呢?“伊霍”指的是历史上的两个人,他们都有废立君王的权力,却都不做非分之想,专心辅佐君王,成为美谈流传了下来。首先来说第一位,商朝初期的伊尹。伊尹是商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商朝建立元勋,辅佐成汤建商灭夏。成汤去世后,伊尹又先后辅佐了外丙、仲壬,又做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据说,到了太甲这一任商王时,太甲不遵守成汤的治国方针,并且贪图享乐,于是,太甲就被伊尹安置在成汤墓葬之地桐宫,将太甲软禁起来对其实施教育。太甲被关起来之后,国政由伊尹与众多大臣共同执掌。在伊尹的教育下,太甲被关了长达三年的时间,他改过自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洗心革面,立志做一位好君王。之后,伊尹将王权还给了太甲,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继承成汤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现。《史记》称“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从这之后,伊尹与太甲之间的典故,就成为了君臣之间的美谈流传了下来。那么另一个又说的是谁呢?我们下回接着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