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的这两日,外朝朱祁钰动的不多,但是内廷当中,他已经渐渐开始布置。 他既然下定了决心,要整肃内宫,那么从动作上来说,其实也无非就是两步。 首先是拿掉孙太后的人,然后是提拔自己的人。 这两个相对来说,后者其实更容易一些。 这几日下来,除了成敬之外,加上兴安,他总共提拔了四个总管太监,分别是御用太监王诚、都知太监舒良、御马太监张永。 说起来,这还要托王振的福,他出征的时候,带走了不少紧要内宦,土木之事一出,不仅是外朝,宫内也出现了不少高级内官的缺额,朱祁钰便直接拿来就用了。 不过他的精力更多的放在外朝上头,宫里头他只是提拔了这些人上来,吩咐他们听从吴氏的令谕,别的倒是没怎么管。 此刻听吴氏提起,于是问道:“母妃说的是哪些人?”
吴氏捻着珠子,道:“这宫里头大多数的内宦,只要你册封诏书一下,哀家自可处置,但是有几个人,却是不好妄动。”
“一是慈宁宫总管太监王瑾,二是御用少监阮浪,他二人是范弘门下,和王振牵连不深,又在宫中资历年久,没有理由,不好无故打压。”
凡事都要讲究一个理字,宫中内宦固然是天子家奴不错,但是也不是无缘无故就可以处置的。 宫中孙太后的人有很多,但是大多数品阶都不高,想找错处很容易,实在不行,打发出宫去便是。 但是像这种到了执掌内廷衙门级别的太监少监,还是要讲究规矩的。 后宫当中,也是众目睽睽都看着呢,好不容易混到了这等地步,结果什么错都没犯,就被打杀了,以后不免让后宫也风声鹤唳。 朱祁钰闻言,先是一怔,随即便轻轻叹了口气。 这两个人他也熟悉,阮浪就是前世“金刀案”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至于王瑾…… 前世的时候李永昌还在,他自然是老老实实的待在御用监,待他登基之后,经过王诚的引荐,也算是他的心腹之一。 不过如今看来,局面已大不相同,十有八九,是被孙太后拉拢过去了。 身在宫中,有些事情,其实是由不得自己决定的。 拧着眉头思索了一阵,朱祁钰忽而舒展了眉头,开口道。 “母妃,若是他们没什么错处,倒也不必强加于人,被拿了把柄反倒不美,留着便是!”
吴氏手里的珠子停了停,脸色略有些不满,道。 “你如今已是皇帝,除恶务尽的道理,该是懂得,怎么如此妇人之仁?”
眼瞧着吴氏有些生气,朱祁钰倒也不紧不慢,伸手将眼前的茶盏添满,道。 “母妃莫急,除恶务尽的道理,儿子自然是明白的,但是问题是,这恶,真除得尽吗?”
面对着儿子的发问,吴氏愣了愣,陷入了沉思。 于是朱祁钰继续道。 “母妃,朕之所以想要在后宫大动干戈,无非是想要后宫安宁,不生波澜,要达到这一点,事实上,原也不必赶尽杀绝,只要宫中太后仍在,有些事情,便是绝不了的。”
这也是朱祁钰这段时间才刚刚想明白的道理,他清洗后宫,为的是将后宫握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这不代表,就是将孙太后的人马一网打尽。 事实上,也根本打不尽! 前世的时候,他虽然不曾这么大规模的清洗内宫,但是那么多年,有吴氏和汪氏统管后宫,说是经营的密不透风,也不为过。 但是还是闹出了“金刀案”和“南宫复辟”。 就像现在一样,孙氏到底是皇太后,朱祁钰折掉他一个李永昌,里面就会冒出一个王勤顶上。 就算他再想法子折掉王瑾和阮浪,也自然会有新的人再顶上。 后宫中人,往往身不由己。 受了孙太后的提拔,心中愿不愿意,都会成为她的人。 换句话说,所谓的除恶务尽,就是个伪命题。 孙太后在一天,这个恶就除不尽! 当然,除不尽不代表不除,孙太后一己之力,能够保下的人毕竟有限,这宫中大多数地方,该清洗还是要清洗。 但是想要一网打尽,却是不可能的。 吴氏亦是心思通透之辈,朱祁钰这么一说,她便也明白过来,想了想,道。 “如此也好,孙氏将王瑾调走,本就是在表明态度,你刚刚登基,便这么明目张胆的动她的人,传出去落得个刻薄寡恩,威逼太后的名声,也不好。”
然而说完之后,吴氏到底还是叹了口气,有些不甘心,道。 “你说的道理,哀家也能明白,不过这些人留着,终归是个隐患,不晓得什么时候,就会出乱子。”
朱祁钰倒是坦然,劝道。 “母妃也不必如此,太后既保下他们,总不会白养着他们,留着他们是要让他们做事的,有朝一日,乱子真的出了,被打杀的,可就不只是这几个内宦了。”
话说到最后,朱祁钰的嘴角泛起一丝冷意,口气森然。 不得不说,前世的南宫复辟,让朱祁钰想了很多。 曹吉祥之事,是偶然也是必然。 没有曹吉祥,还会有李吉祥,王吉祥,只一个内外传递消息的内宦而已,孙太后想要找到容易得很。 所以归根到底,根子不在于这些内宦,而在于他们背后的人! 感受到儿子突然泄露出的杀气,吴氏眉头浮起一丝忧虑,不安道。 “皇帝,你可不能冲动……” 她在宫中多年,阴损狠毒的伎俩不知道见了多少,但是只要做了,都必然会留下痕迹。 太后到底是太后,朱祁钰真要是对她动手,哪怕做的再隐蔽,也很难不出差错。 后宫之中,杀一个人容易,但是要应付杀人带来的后果,才是真正的麻烦。 真要是这么做了,朝议民情暂且不谈,闹出什么谋反靖难的事儿,才是真正的大乱子。 所以一时之间,吴氏是真的害怕朱祁钰真的犯浑。 所幸的是,朱祁钰也不傻,看着吴氏紧张的样子,开口道。 “母妃不必担心,朕还不糊涂,就算是要动手,也得他们先动手,朕岂会做那不忠不孝,不悌不仁之人?”
吴氏能够想明白的道理,朱祁钰自然懂得。 孙太后要死,只能是她自己寻死,他那远在虏营的哥哥,也是一样! 阴谋诡计成不了大事。 前世的时候,朱祁钰不是没想到一劳永逸,但是他更明白的是。 只要南宫中的太上皇和宫中的孙太后一旦出事,是不是他做的,天下人都会觉得是他做的。 不要以为天下承平,就真的社稷安稳了。 朝野民间,图谋不轨的人多了去了。 他这头敢杀了朱祁镇,要不了多久,不忠不孝,不悌不义的名头,就会压在他的头上。 他哪怕不在意身后之名,总要在意朝局平稳,天下安定。 到时候,各地的藩王宗室,都不用多,就那么两三个,站出来指责他杀兄弑君,哪怕没有证据,各地也必会烽烟四起。 不要以为宗室真的是吃干饭的,武宗时,朝廷已经削藩那么多年,不还是闹出了宁王之乱? 何况除了宗室,还有各地的武将。 这种事情,甚至连证据都不需要。 只要朱祁镇前脚暴毙而亡,后脚朝野民间必然会流言四起。 朝廷就算是能派兵镇压,又能压得了几次? 规矩和敬畏这种东西,建立起来困难,但是要破坏,不过一夕之事。 朱祁镇做的再错,都是他的哥哥,大明的君王。 于家而言,他是弟弟,朱祁镇是哥哥,所谓长兄如父,于国而言,他虽是皇帝,但是朱祁镇是太上皇帝,地位和皇太后等同,同样要高于他。 若是杀了朱祁镇,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以下犯上。 朱祁镇能够夺门成功,是因为他是兄长,是君上,无论于家于国,地位都要尊于朱祁钰,谈不上什么以下犯上。 而且前世朱祁钰的法统来自于他,他要拿回皇位,其实是合理合法的,只是政变的方式不合适而已。 即便如此,夺门之后,朱祁镇还是不得不重用厂卫,身边之人稍有异动,便严刑峻法,惹得朝局动荡不堪。 这要是换了朱祁钰,以下犯上,杀兄弑君的名头稳稳扣上来,礼法立刻就乱了。 他能够以下犯上,别人难道就做不得? 都不说那些寻常百姓,单说那些掌军的将领,看到此事会怎么想? 他将京营交给于谦,是知道于谦不会有异心。 但是除了京城,各地手握重兵的武将,看到他以臣弑君,以弟杀兄,难道就不会起一点心思? 心中没了敬畏,破了礼法秩序,天下迟早大乱! 是,历朝历代的确是有犯上乃至弑君的。 唐有玄武门之变,宋有斧声烛影,明有靖难之役。 可这些人,哪一个不是马上君王,开国不久。 朱祁钰明白自己有几斤几两,他没有唐太宗的雄武,也没有太宗皇帝的伟略。 直白点说,他带不了兵,打不了仗。 这就注定了,他不可能跟那几位一样,亲自手掌兵权。 兵权,不是一份圣旨,一道命令,就能握得住的。 失去了礼法秩序的约束,没有任何一个人会真心效忠于另一个人。 想要将军权牢不可破的握在手里,就只有一条路。 真刀真枪的上战场搏杀! 只有自己亲自带的兵,才会真正的效忠于自己。 要是做不到这一点,就老老实实的,维持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法大义,带着镣铐跳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