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陵说完,抬手拨开挡在他面前的众多儒生,走到队伍的最前端。
他拔出腰间佩剑,高声呐喊。
“魏之墨者,听我号令!强臂上弓弦,技击举钩镰,奋侠而行义,赴火而蹈汤!”
墨家弟子追随邓子陵,齐声喊道:“赴火蹈刃,死不还踵!”
(冲入火海,踏上尖刃,即便面对死亡,也不会后退一步!)
负责守备王城的魏国军士见状,也被气势所慑。
负责王城守备的卫尉见状,只觉得身上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他命令道:“上弩箭,给我对准这帮疯子!”
一时之间,王城之上满是弩弓拉张之音。
卫尉又喊道:“都给我把弦绷紧了!这些墨者不接近王城十步之内,谁也不许射击!”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没有任何一个将领愿意和墨家弟子作战。
这群人,每逢战时,都会将自己置之死地。
其他人打仗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而这群人作战却把自己当成必死之人。
这样的军队,杀戮他们击溃不了士气,给他们留出口子,他们也依旧会奋战而死。
对付墨家,只能与他战至最后一兵一卒。
但是,这群人,你打赢了没好处,他们个个都是一贫如洗的穷鬼,所以无法掠夺财物。
但他们同时又都是受到老百姓爱戴的人,你杀戮他们,只会被百姓唾弃。
况且,这群人还都个个身怀绝技,想吃下他们,不伤筋动骨是不可能的。
《孙子兵法》有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百战百胜固然好,但不是好中之好;不经过战争而使敌人屈服,才称得上好中之好。)
其实,如果不想和墨家作战也很简单,你只要愿意承认他们的道理,做的别太过分,大多数时候他们也都可以睁只眼闭只眼。
毕竟天下那么多不平事,墨家哪里管得过来?
卫尉暗自在心中祈祷着:大王,关键时刻,你可别犯驴啊!
“方源先生到!”
随着一声长嚎,卫尉心中顿时一松,小腿肚发软,差点没直接给方源跪下了。
王城大门缓缓拉开,邓子陵与他身后无数墨家学子持剑向前的身影映入方源的眼中。
纵是他这样久经历练的老演员,一时之间,也忍不住动容。
方源不敢怠慢,慌慌忙忙的下了马车,快步向着邓子陵与为他而来的学子们迎了上去。
儒生们惊喜的看到方源出来,纷纷大声呼喊着他的名字。
“是方先生!方先生活着出来了!”
“方先生大德无双,居然能说动魏王,真是孟圣有眼,诸圣显灵!”
邓子陵则停下了脚步,他看着方源向他跑来,却没有向着方源迎过去。
而是将墨剑插入剑鞘,遥遥地向方源躬身一拜。
随后,邓子陵便头也不回的转身离开,再没有多余动作。
墨家弟子本来看见方源出来也是欢欣喜悦,可他们看见邓子陵的做法后,也一个个也停下了脚步,思考了一会儿后,他们纷纷露出恍然的神色。
于是,他们也学着邓子陵的样子,向着方源下拜作揖后,便转身离开。
方才还剑拔弩张的气氛荡然无存,被填的满满当当王城外街道上也只剩下一群儒生。
儒生们都是一脸愕然。
似乎是想不明白邓子陵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们不辞辛苦从大梁城各处汇聚到王城外,不就是为了救方先生吗?
可为什么现在人救出来了,邓子陵却又表现得好像并不在意一样?
方源见状,却是同那些墨家弟子一样,心有所悟。
他开口道:“为义者,非为称,所以顺心之义。”
(做正义的事,不是为了得到赞扬,而是为了顺行心中的道义)
邓子陵之所以会来救他,不是因为他是鼎鼎大名的贤士方源。而是因为他认为方源在坚持正道,所以应该给予帮助。
如果明天有个陌生人掉到井里,邓子陵一样会救。
在邓子陵的眼中,方源还是陌生人,其实并不重要。
他并不会因为要帮助对象的身份不同,顺行道义要付出代价的大小,就改变他匡正道义的行为。
方源忽然想起了虞节之前问他的那句话。
他露出一丝微笑,弯下腰冲着邓子陵的背影长拜不起。
虞节看见邓子陵与方源的行为,一直以来常常摆出的那副冷脸形象也有些许改变。
他先是朝着邓子陵一拜,随后又朝着方源一拜。
“我从前问过方先生:何为君子。先生回答我:君子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句话,我当时虽然有感觉,但还不能完全理解。”
凝固在虞节脸上的坚冰终于融化,他朗声笑道。
“但今天我已经理解了。所谓君子,大概就是方先生和邓先生这样的人吧?”
——————
魏王大殿之中。
魏王端坐王位之上如坐针毡。
他也不知道这会儿把方源放出去,能不能安定邓子陵的心。
要是他们见方源安好之后,还要攻打王城可如何是好?
正在此时,大殿外响起一声回报。
“回禀大王,王城外的墨家弟子和儒家弟子都退走了。方先生和虞先生正在回来的路上。”
“好!好!好!”
魏王连道三声好。
他满脸喜气的说道:“快,把寡人要送给方先生的礼物带上来。”
方源与虞节走进大殿。
谁知道,刚刚进门,便看见一个披头散发穿着脏兮兮囚衣的人正站在大殿中央。
那人听见响动,回头看见方源,冲他微微点了点头。
方源疑惑道:“我与您认识吗?”
那人摇头道:“您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您。但我们彼此肯定都听说过对方的事迹。只不过方先生您的事迹万人称颂,而我的事迹却会遭秦人唾骂。”
方源听到这儿,感觉更奇怪了。
“敢问您的高姓大名?”
那人叹了口气:“我的名字说出来怕污了先生的耳朵。败军之将,百里闵。”
百里闵!
这个名字方源还真知道。
东陵侯在崤山战败,十万大军被灭,当时秦军的副将就叫这个名字。
“原来是百里将军。”
方源想要俯身拜见,谁知道百里闵却死活不让他俯身。
“我只是一介罪臣,一战覆没我秦军主力。而先生却孤身至魏,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力挽狂澜,说动魏王和谈。我这样的人,哪里当得起先生一拜?”
百里闵说到这里,一时哽咽。
作为秦国戎马一生的知名将领,没有什么能比崤山战败更能让他心痛的了。
方源很想告诉他,崤山之战根本就是因为秦国内部有人里通外国。
可眼下朝堂之上,这事儿他又不好展开说。
因此只能隐晦的提点百里闵:“崤山之战,非战之罪,更非将军之过也。”
魏王可没心情看百里闵哭哭啼啼的,他哈哈大笑着问道。
“方先生对寡人这个礼物可还满意?我大魏在崤山之战一共俘获秦将十三,甲士九千。为了表示寡人与贵国和谈的诚意,这些人,我打算都交给先生带回秦国。”
方源闻言,终于对魏王有了一点好感。
他拜谢道:“《周易》有言: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大王您常常奉行仁义的举措,您的好运很快就会到来的。”
(天地之间的规律变化多端充满整个宇宙,上下无常,刚柔相互变动)
魏王听了方源的话,一颗淤塞的心终于舒畅了不少。
他心中暗道:可算不容易,狗嘴里也能吐出象牙了!
他这么一得意,扭头又问百里闵:“您在崤山战败,寡人却出于仁义释放了您,您感激我吗?”
百里闵闻言叹息道。
“秦魏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家打算,和谈释放俘虏也是为了互相原谅,以结成友好的关系。两国的和谈,下臣不曾参与谋划,又敢感激谁呢?”
魏王眉头一皱,又问道:“那您怨恨我吗?”
百里闵摇头:“两国兴起战事,下臣才疏学浅,不能胜任自己的任务,所以在崤山战败做了俘虏。您没有用我的血来祭鼓,而让我回国去接受惩罚,这是您的仁德。但下臣实在没有才能,所以又敢怨恨谁呢?”
魏王兴趣来了,又问道:“您回去之后,会报答我吗?”
百里闵道:“下臣没有怨恨,对您也没有感激。既没有怨恨,也没有感激,所以不知道该报答什么。”
魏王听完,觉得这人有点意思。
他笑着问道:“如果既不怨恨也不感激的话,那您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百里闵拱手道:“托您的福,我在崤山战败还能苟活,让我还可以拖着戴罪之身回到秦国。如果回国之后,我王用战败的罪名,将我戮杀在宗庙之中,我也没什么怨言好说。
但如果我王宽宏大量,赦免了我的罪名。那么我愿意率领一支偏师,为大秦守卫疆土。即便遇上了大王您派出的贤臣名将,下臣也不会躲避,而会战至力竭而死,不会再有其他的想法。尽到一名臣子的职责,这就是我报答君王的方法!”
魏王闻言后,久久不语。
良久,他突然站起身来,对着方源和百里闵说道:“你们走吧。”
方源扶着浑身是伤的百里闵朝着魏王拜谢,随后便离开了魏王宫。
魏王看着他们二人远去的背影,忽然慨叹道。
“有此贤士,有此名臣,看来秦国还没到灭亡的时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