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听完了方源的一阵阐述,脸皮一阵颤动,似是想要发怒,可转瞬他又将怒火压了下去。
细细思考之后,赵王反而觉得有几分后怕。
方源说的话一针见血,完全道破了赵国的隐患。
他劳师远征,的确没有什么正当理由,完全是由于被张鸿勾动了心中贪念。
换句话说,这叫做师出无名,事故不成。
赵军名不正言不顺,打的是侵占他国土地的不义之战,士卒自然没有为国效死命的坚定想法。
而秦军却是刚刚经历了崤山之败,打的又是为了保家卫国的大义之战,士兵们自然各个同仇敌忾士气高涨。
《老子》有言: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势均力敌的两军对垒时,更悲愤的那一方将会获胜。
对于这一点,向来知兵的赵王心知肚明。
而且赵国的不利因素还不止于此。
他们为了保持长期压制秦军的态势,已经多次征发国内民夫前往前线运粮。
如果继续这样维持下去,今年赵国的秋收肯定无法按时完成。
秋收推迟,今年的粮食就有很大概率欠收。
国内缺粮,后面又会引发一系列的民生问题。
到时候,不止他的名声受损,一直对赵国抱有敌意的燕国肯定也会趁虚而入。
这样一来,他不止面子没了,底子也保不住。
这也是赵王同意接见方源的根本原因。
即便他最后决定一意孤行,打算咬紧牙关与秦国死磕,也未必能够保证战胜秦国。
眼下八万楚军已经入秦,等到他们部署完毕,秦军前线主力就会由两万激增为十万。
就算赵国举国之力,顶多也就能支持八万赵军远程作战。
以八万对十万,不止兵力劣势,还是客场作战,秦守赵攻。
以赵王常年领军的经验来看,这场仗不论怎么打,横竖都是一个输。
对于这种仗,最好的办法就是一个字——拖。
两边憋着都不打,就比谁先扛不住。
秦国不止要负担自家军队的开支,还要供应八万楚军,他们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不过这样虽然秦国不好受,但赵国却更危险。
因为就目前情况来看,赵王最担心的还不是秦楚两国,而是刚刚临阵倒戈的魏国。
魏国既然能背叛赵国一次,没有理由不能背叛第二次。
魏王的两大左膀右臂——张鸿、李据,没有一个是善茬。
倘若赵军前线战事不顺,以赵王对这二人的了解,他们肚子里的坏水肯定就要开始翻腾起来了。
而根据魏王过往的行为来看,那个无利不起早的暴脾气老头儿,一准会展现他从善如流的明君风范,毫不犹豫的采纳张鸿和李据的建议。
之后一声不响的钻进秦楚两国的裤子里,贴心的为秦楚两国吹起反击的号角。
如果赵国式微,赵王不用脑子想都知道,打赵国打的最凶的,恐怕不是秦国和楚国,而是之前如胶似漆的盟友魏国。
毕竟,魏武卒号称能日行三百里,秦军和楚军跑的可没他们那么快!
等到那时候,魏军怕是冲的比谁都快,打的比谁都狠,抢的比谁都多。
秦国有方源可以说服魏王,但他赵国可没有方源这样的雄辩的贤才。
喔,不对。
或许昨天还有一个。
只不过,那个昨晚刚刚被方源击破了道心,眼下和个残废也没什么两样。
郑卓没了名家修为,就算派他上前线运粮都嫌他跑得不够快。
赵王见方源意志如此坚定,心知二百里土地多半是没戏了。
但他为了这场战争已经投入了太多,这时候让他啥好处都不拿就抽身,赵王心里一百个不乐意。
他盯着方源,心里忽然蹦出一个想法。
“唉。寡人如果有方先生这样的贤人辅佐,又何至于沦落到今日境地?”
方源反问道:“大王素来有爱才之心,天下名士仰慕您的贤德,纷纷云集赵国。贵国的驿馆人满为患、摩肩擦踵,您怎么会缺少贤人的辅佐呢?”
赵王笑着解释道:“名士虽多,但能像方先生这样贤能的,寡人还不曾见过啊!”
方源见他这时候还准备甩锅,干脆最后一点面子也不打算给他留了。
“我听人说,天下人才最多的国家,除了拥有稷下学宫的齐国,就是大王您的赵国了。您的国家是真的没有像我这样的人才吗?方源斗胆,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赵王严肃道:“方先生请讲。”
方源道:“昨晚我在相国府上作客,仅仅推杯换盏的工夫,我便发现了像是熊罢这样能擒杀虎豹救人性命的义士。
然而这样品行高洁的勇士,却只能委身在相国府之中,做一任小小的护卫。而如同郑卓这样唇枪舌剑、卖弄诡辩的小人,却能安坐高堂成为座上之宾。
所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您的手下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您没有伯乐相马的能力啊!
我听说来大王面见人才的标准,是根据他们名气的大小依次排列,名气大的就容易得到您的接见,而名声不显的则一辈子都无法得到与您交流的机会。
您这是在爱惜他们的才能吗?您不过是喜欢他们的名气罢了!”
方源说到这里话锋一转,指着满朝的赵国臣子说道。
“这些人都是您从列国之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人才,都是天下有口皆碑的贤人。方源自觉愚钝,我认为就连我这个外臣能看出的东西,这些与您朝夕相处的贤才不可能看不破。
不过,为何只有我敢直言大王您的过失,而他们却不能秉公直谏呢?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大王您认真思考过吗?”
赵王闻言,面色阴晴不定。
方源道破了他最想掩饰的东西。
他自信于自身的能力,之所以广纳贤才,也不过是为了衬托自身的伟大。
他习惯于享受臣子的恭维,却忘记了招揽贤臣的原本目的。
而这些臣子在看破了他的心思后,从一开始的满腔热血,再到后来的零星谏言,直到变成了现在的麻木不仁。
他们提出正确的意见,赵王虽然明面上表示认同,然而却是说一套做一套。
久而久之的,他们也就习惯于现在这样的日子。
任由赵王一人表演,他们在底下安安静静的做个应声虫就行了。
方源见他不语,又说道:“昔日楚庄王与臣子们谋划政事,群臣都比不上他,他退朝之后面露忧虑之色。申公问他:您在忧虑什么?
庄王回答:我听说世上不会没有圣人,国家不会缺少贤人,能得到他们做老师的,可以称王,得到他们做朋友的,可以称霸。现在我没有才能,而群臣还不如我,楚国真危险了。
楚庄王因为群臣不如自己,日日感到忧虑,然而您却因为群臣不如自己而沾沾自喜。
我出使赵国前,一直担心您不答应和谈,甚至到了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程度。然而在见到了您之后,我终于可以安心入眠了。
赵国有您这样的君王,就算再给您十万兵马又能如何?不修文德,只好武运,好大喜功,刚愎自用!如果您这样的君王都能击败秦军,那这秦国亡也就亡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