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还说什么另开火?”
周老娘不依,可别想糊弄她,这家禄媳妇识文断字的,会说话,也最是狡猾,她可不上她的当。
“娘,您误会儿媳了,真不是分家,屋子,田地什么的咱还在一处,就是另起两间屋子,媳妇能挣几分银两,就想着不靠爹娘养活,自己养活自己。”
这话还不明白么?
没分您的家,就是吃住我自己负责,这么好的事,还不答应么?
周老娘妇道人家,心智没怎么开了,周老头却是听明白了,诧异地看了儿媳一眼,沉吟道。
“既如此,便照你说的办,咱们大锅饭也却难照应齐全,你自己开火也成,细致些,先把身子养好,米粮什么的,先从跟你娘拿一些,别亏了自己个。”
周老娘还想说些什么,却因老头子已经发了话,只得住了嘴。
米粮什么的,她却是不愿给的,要是儿媳们个个都这样,要自己开火,那粮食可吃不到秋后就得动用那点子麦子了。
“是,爹!”冬雪的心愿达成,回身坐了回去。
最刺头的家禄媳妇另开火了,他还规矩个啥?
周老头打住了原本要说的话,挥挥手让人散了。
冬雪随着妯娌们出了正房,心里还有些诧异,公爹这……原本竟是冲着给她一个人定规矩来的?
呵呵,你也不想想,整天娇娇弱弱的,丁点活不干,就吃饭,谁家能容得下?
米粮什么的,冬雪倒也没有真的腆着脸跟婆婆要去,另拿了银子跟婆婆买了三十斤新麦子,去磨房磨了白面,回来又给婆婆送了二斤,周老娘这才给了她个好脸。
盖新房什么的,只要有银子倒也快,周家没多少地,地里的活计也不多,周家周家福周家寿帮着寻了专门的砖瓦匠,在村里叫了几个同样家里地少的壮劳力,跟着就开了工。
冬雪娘家得了信儿,还专程来过一趟,又送了几两银子,她娘家哥哥严秋实还跟着干了几天活,帮着平了院子,临走时,冬雪托他把那副四君子绣图送去绣庄,把银子结回来。
并且嘱咐他道,“兄长在家好好读书才是,不需担心于我,我一切都好,若有事再给哥哥送信。”
马上就到秋试,兄长便是再有天分也需多努力才是,若不是已经开工,她都有些后悔在兄长秋试前盖房子了!
“嗯,那我便不来了,你若有事,捎给信来!”
严秋实也是看亲家公带着两个儿子很是上心,再者他确实要再下些功夫在课业上才没有拒绝妹妹的提议。
但是该过问的还要问一问才放心,“你这房子怎么算,是单算作你们三房的,还是怎么样?”
“自然是算作我们三房的东西,都是哥哥给的银子盖起来的,并没有跟公婆要一文钱!”八壹中文網
严冬雪拿这两间房还另有打算,只是此时秋试临近,她不愿兄长为了些许小事,分了心。
上辈子满腹才学的兄长终其一生只能窝在一个小小村塾里以教授蒙童为生,这是她除了宝儿之外最大的遗憾。
重来一次,医好娘亲的病,凭着兄长的才学,也许能走出一份锦绣前程也说不定。
“嗯,这便好,上契的时候,不妨上在宝儿名下,房子盖好也别急着搬,先晾几个月,再烧十来天的炕,等到秋后屋子干透了再搬!”严秋实嘱咐道。
“嗯,听哥哥的,房子一盖好,我就接宝儿回来!”
前几天娘家爹爹接了宝儿说要给小外孙开蒙,正好,严冬雪要盖房子,怕一时顾不上他,便答应了,几天不见,却想的不行。
“那个不急,那小子日日跟着爹去学里跟着念书,竟能背出十来句来,倒是个念书的好苗子,先在咱家住着吧,你嫂子和娘照看着,亏不了他!”
严秋实很喜欢长得像他的外甥,跟亲儿子一样。
“嗯,那就在外祖家住着吧!”
冬雪笑着说道,儿子愿意念书,她就供着,能到哪一步她就供到哪一步,总比跟着周家禄到了二十多岁还是个没品的校尉强吧。
房子盖得很快,两间青砖大瓦的正房,厨房和茅厕是用土坯砖垒的,还围了个不大的小院,修了个正经大门,两扇一寸厚的木门是严秋实借了马车拉过来的。
买的土坯砖有剩下的,冬雪便让人将屋后的三分空地也围了起来,春天里种些菜,养几只鸡,吃食都方便些,也不需跟婆母嫂子们讨要了。
严冬雪的新居只有两间青砖大瓦的正房,也都垒了大炕能住人,和周家老宅连成一排。
院子也因为和周家老宅的篱笆墙齐头,圈成了一个窄窄的长条,院墙是七尺高的土坯砖墙,大门由青砖垒就,配着黑漆木门,算不得多好,却也不差。
两间正房里的家具摆设都是严冬雪央了周老头另买了好木料,请了向元庄手艺最好的张木匠,炕柜,炕桌,桌子椅子,衣箱……
一个屋子里有十来样箱柜,听说已经做好,只差最后两遍清漆,待得这边房屋一干,就能摆设进去。
到那时,只怕里长家的屋子都没这个气派。
新宅院子所在的土地原是极贫瘠的石头地,就是地里三尺以上都是混着石头的泥土,极不容易养熟,所以才荒芜至今,严冬雪买这块地连着后院,拢共五分多的地出了五百个大钱就换了契。
早在盖房子的时候,周老头就抽空一锹一锹地往外挖石头,又担了水浇了一遍,到房屋盖好,堪堪收拾出两畦的地来。
严冬雪撒了些黄豆进去,她怕种的太晚,时间不够,浇水的时候便做了些小手段,结果才不过十来天功夫就都冒了芽。
暗色的泥土中星星点点地散落着刚冒头的黄绿色嫩芽,周老头高兴的直说好地,回头就又扛着铁锹喊了两个儿子在院子整整挖了十来天的石头,差一点耽误了往地里挑水。
同元庄南边就有一条大河,唤作大清河,水深却清澈见底,常年不断流,离同元庄的土地不过十来丈。
是以每年到了紧要关头,地里缺水,人们就挑了担子一担担往地里挑水,赶不上下雨的水量,却也有些效果,比起别村能多打出两斗多的粮食。
周家的地就在河岸上头,从地头往下走个十来步就是河边,若不是大清河的地势比田地低了两丈多,周家的地能卖到十两银子一亩。
即便如此,仗着便利,浇水浇的透,周家的地也比别家多打半斗粮食,为了这多打的半斗粮食,周老头照料的极为精细,稍微看着有些旱了,便要领了三个儿子往地里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