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学透曾国藩 > 忠诚与情义,须臾不可离

忠诚与情义,须臾不可离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曾国藩语录】人生在世,所争者名耳。古来贤将帅以流传万世,不过得一“忠”字之美名耳。阁下苦战十余年,久著忠劳之美名,岂可因与舍弟小有嫌隙,而令外人疑为要挟乎?古来忠臣,未有不多受磨折者。【曾国藩轶事】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曾国藩严格以“尽忠报国”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激励自己不断地克服战斗中的艰难困苦。他信奉“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也就是说,作为大清王朝的一名臣子,不论君主怎么样,是否信任自己,是否重用自己,臣子都必须对君王忠心耿耿。正是靠着这一点,曾国藩作为一个汉族地主才得以取得清政府的信任,从一个帮办地方团练的编外人员逐步爬上了封疆大吏的重要位置,手中握有军事、财政、行政大权,其势力所及,遍布东南半壁江山,用“权倾朝野”四个字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曾国藩之所以取得如此显赫地位,固然跟当时清政府面临的险恶军事局面有关,更根本的还是曾国藩表现出的赤胆忠心使清政府放心让他去担当剿灭太平军的重任。随着曾国藩地位、影响的提高,他为国尽忠的观念更加强烈。他不仅要求自己做到“忠君敬上”,而且要求他周围的人也这么做。他认为在礼崩乐坏、王道不兴的乱世,只有各级官吏都把“孝悌仁义之经”作为教化天下万民的工具,使人人都懂得纲常伦理不可违的道理,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在曾国藩写给兄弟子女的家书中,曾国藩更是屡次强调为国尽忠的大义。要求他们无论是在家还是外出远游,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在野为民,都要关心国家大事,想方设法维护正常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传统的伦理道德。为此,曾国藩专门写了一副对联:“入孝出忠,光大门第;亲师取友,教育后昆。”

1862年,六月十六日,曾国荃升任浙江臬司,曾国藩在家书中恭贺弟弟的同时,告诫他:“惟当同心努力,仍就‘拼命报国、侧身修行’八字上切实做去。”

在皇帝面临危险处境,下诏让曾国藩救援的时候,曾国藩是主张积极前去保护皇上的,并且还劝说自己的兄弟分兵前往:分兵北援以应诏,此乃臣子必尽之分……銮舆播迁,而臣子付之不闻不问,可谓忠乎?万一京城或有疏失,热河本无银米,从驾之兵难保其不哗溃。根本倘拔,则南服如江西、两湖三省又岂能支持不败?庶民岂肯完粮?商旅岂肯抽厘?州县将士岂肯听号令?与其不入援而同归于尽,先后不过数月之间,孰若入援而以正纲常以笃忠义?纵使百无一成,而死后不自悔于九泉,不诒议于百世。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曾国藩显赫的战功带给他的不仅是声望,还有同人的嫉妒。曾国藩作为通晓三纲五常并且以此来作为自己行动准则的儒臣,深知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深知声誉对一个人官运的影响,因此处处小心,时时谨慎。他在给李鸿章的弟弟李昭庆的信中说:吾两家门第太盛,人嫉鬼瞰,处处皆是危机,时时皆伏祸胎,除却“耐劳尽忠”四字,别无报国之道,亦别无保家之法。曾国藩一生尽忠报国,克己省身,器量过人,战功赫赫,正所谓功高盖主。在长期的作战生涯中,发现培养了不少精忠报国之才,如江忠源、罗泽南、李续宾等战死沙场,塔齐布、李续宜、江忠义死于勤劳。另外曾国藩的不少幕僚偏将,或者从书生而投笔从戎,或者由很低的职位被提拔重用,他们都没有辜负众人的希望,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佼佼者,为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不遗余力、忠心耿耿。湘军以及后来的淮军势力不断扩大,成为遍及东南半壁江山的庞大集团,曾国藩就是这个集团的精神领袖。如果没有曾国藩及其训练的湘军,清政府的绿营、八旗兵是不可能战胜来势凶猛的太平军的。正是因为曾国藩保持了一生尽忠报国的声誉,他死后,安徽巡抚英翰上奏折,希望为曾国藩建立专祠,以表彰曾国藩为国尽忠的行迹。【智慧解读】忠君报国的理念在曾国藩的心中根深蒂固,他极力推崇“忠义”二字。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写道:“吾辈所以忝窃虚名,为众所附者,全凭‘忠义’二字。不忘君,谓之忠;不失信于友,谓之义。”

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从古至今,忠义就是一个人修身立命之本。一个人的内心若是有“忠义”,并忠义做人,忠义交友,忠义处事,那是一定会受人尊敬并多半会有大成就的。“忠义”二字包含很多,“忠”就是忠心、忠诚,对祖国、对人民需要有忠心、尽忠臣;对企业、对父母、对爱人、对朋友莫不如是。忠诚是人与人交往的首要前提,人与人之间若少了忠诚,那便满是尔虞我诈,不堪想象。所谓“义”,就是情义,人活一世,情最珍贵,义字当头,朋友之间就应当情义往来,互相支持,互相帮扶,你济我于危难,我解你于倒悬,这便是对“忠义”二字的解读。“除却‘耐劳尽忠’四字,别无报国之道,亦别无保家之法。”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社会更加和谐的今天,忠诚与情义作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更应深植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