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往的基础与前提。相对而言,懂礼貌的孩子更容易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小家伙。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文明有礼的好形象,这会使我们的孩子更易融入社会。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三是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最后,它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团队文化、团队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团队形象的主要附着点。大凡国际化的企业,对于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都把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获得国际认证的重要软件。所以,学习礼仪,懂得礼仪,不仅是时代潮流,更是提升孩子竞争力的现实所需。那么,如何培养彬彬有礼的孩子呢?北京八中的刘畅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他的父母是这样教育他的:在早期教育当中,他的父母除了开发他的智力外,也同步进行着文明礼仪的训练,培养他彬彬有礼的习惯。例如,在宴席上,他的父母让他坐在椅子上,默不作声地吃大人夹给他的饭菜。咳嗽时,他的父母提醒他要对客人说“对不起”。饭桌上,他不小心把饭粒掉在地上,他的父母抓住他的小手,一边拍打其手心,一边提醒他不许再犯。饭后,他要保姆替他取水,他的父母提醒他,不该随意让别人帮自己做事,若是非麻烦别人不可,一定要说“请”“对不起”“麻烦您”“谢谢”等礼貌用语。凡是见过刘畅的人都说他气质好、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从刘畅学会说话,能够听懂一些简单的提示和要求时起,他的父母就有意识地在各种场合下,告诉他应该怎样做。比如早晨离开家时,要和家里人说“再见”,到了幼儿园要问“阿姨好”“小朋友好”等。刘畅是坐医院通勤车长大的,在通勤车上,医护人员还教他学会分辈儿,当他准确地称呼“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时,那稚声稚气的样子着实惹人喜爱。其实,刘畅父母的这些教育,许多父母都在做。为什么有的效果会差些呢?原因有两个:一是不能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二是父母对孩子要求是一回事,自己却未能以身示教,使孩子感到迷茫,不知如何是好。因而,父母要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孩子讲礼貌的习惯,持之以恒,反复训练。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习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为孩子树立榜样古语说:“己正而后能正人。”
父母若要孩子礼貌待人,首先自己要做出表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父母的身教是对孩子最生动、最实际的教育。父母应充分利用家里来客的有利时机提醒孩子,给孩子示范,使孩子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理解文明、礼貌、热情待客的含义,并通过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礼貌待人的品德。2.强化孩子的自尊意识文明礼貌的习惯看起来是一种外在行为表现,实际上它与人的内心修养,特别是与人是否具有自尊与尊重他人的意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不容受到侮辱和歧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争取获得好的社会评价。人都有自尊心,欲自尊须先尊重他人,遵守社会秩序,注意文明礼貌。很难想象,一个丧失了自尊心的人会具有什么文明礼貌习惯。文明礼貌的习惯实际上是人满足自尊心的一种重要手段,所以要强化孩子的自尊意识。3.对孩子的表现做出评价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通常是刺激孩子努力学习的最佳催化剂。客人在时,父母对于孩子良好的表现可以给予表扬、鼓励;客人走后,父母也可以对孩子的表现做出评价,肯定做得好的地方,指出不足以及今后要注意的地方。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孩子在接待客人时出现了失误,如打碎了茶杯、弄脏了饭桌,父母千万不要当面批评,要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对待孩子的过失要重动机轻结果,要原谅孩子由于缺乏经验而出现的过失。孩子礼貌待人的行为规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靠平时对孩子不断教育、训练和强化。年轻的父母要经常为孩子提供“教育情境”,让孩子不断练习,巩固孩子热情、礼貌待人的行为,这对孩子思想品德、学识能力、行为习惯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4.要培养孩子养成对人对事最起码的礼仪坐要有坐样,站要有站样,这也是一种文明礼貌。说话要和气,要轻声。有的父母说话大声嚷嚷,孩子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大声喊叫。那么我们要不要培养孩子大声说话呢?在和他人交谈时,让对方听见即可,平时说话要轻轻的。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要想让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从小就让孩子知书达理,能为孩子将来的社会交往铺垫好和谐融洽的气氛,能够使孩子轻松建立、保持、改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