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这个道士有点萌 > 第五十五章 修桥

第五十五章 修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木桥是最早的桥梁形式,我国秦汉以前的桥几乎都是木桥,如最早出现的独木桥、木柱梁桥,约商周时便出现浮桥,战国前后又出现排柱式木梁桥和伸臂式木梁桥,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质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强度和长度支配等,不仅不易在河面较宽的河流上架设桥梁,而且也难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桥梁来,因此南北朝始遂为木石混合或石构桥梁所取代。

石桥和砖桥,一般是指桥面结构也是用石或砖料来做的桥,但纯砖构造的桥极少见,一般是砖木或砖石混合构建,而石桥则较多见,到春秋战国之际便出现了石墩木梁跨空式桥,西汉进一步发展为石柱式石梁桥,东汉则又出现了单跨石拱桥,隋代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单孔弧形石拱桥,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梁桥,宋代是大型石桥蓬勃发展的时期,创造出像泉州洛阳桥和平安桥那样的长达数里横跨江海交汇处的石梁桥,以及像北京芦沟桥和苏州宝带桥那样的大型石拱桥。

竹桥和藤桥,主要见于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一般只用于河面较狭的河流上,或作为临时性架渡之用。早期的主要是一种索桥,南北朝时称竹质的溜索桥为“笮桥”,后来出现了竹索桥、竹浮桥和竹板桥等,铁桥在古代包括铁索桥和铁柱桥两种,前者属于索桥类,较为多见,约在唐代便出现,后者属于梁桥类,实为木铁混合桥,极为少见。

盐桥和冰桥,主要见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前者主要见于青海盐湖地区,后者主要见于北方寒冷地区。

若以桥梁的结构及外观形式来分,则主要有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种基本类型。

而支书他们修的桥,就是其中的石拱桥。在我国也有很多著名的石拱桥,如卢沟桥、广东潮洲广济桥、杨州西湖五亭桥、河北赵县赵州桥、山西太原十字桥等。

不过,支书他们修的石拱桥,并没有这么大,只是一座小型石拱桥,而且是修在一条河流之上,目的是为了方便两岸村民通行。

听支书说,本来这河上有一座木桥,但是前些年在一次暴雨中被洪水冲塌了。

这河上没了木桥,自然也给两岸村民带来不便,之后经过两村村委会商议,这才决定直接架一座石桥。

按说修桥也是行善积德,造福一方的善事。

善为大道流而为德,在古代修桥补路,也常作为行善积德的例子来讲。

可支书他们修的桥,却是修出了罪过,不仅桥没修好,还伤了好几个工人,更是惹来村民流言蜚语。

事情还得从开工那天说起,因为修的这座石拱桥也不大,所以随便选了个吉日,就动土开工了。

修桥一般都要先建桥墩,石拱桥也是如此,建好桥墩后,在桥拱的部位搭好拱形的模板、支撑,再将石料按照拱形的弯曲,一块块的顺着弯曲的形状,叠砌在拱型的模板上,最后拆模板、支撑即可形成拱桥。

而支书他们修的桥,因为河流并不太宽,也就十米左右,所以桥墩是建在河流两岸,然后在河中扎了木桩,用于支撑曲形模板。

这种修桥的木桩对于材质要求也是极高的,要选用节疤少、无腐蚀空心、大小头径相差较小、木桩全长的弯曲尺度不大于桩径之半,其木材一般都选用松木、杉木、橡木等。

支书他们就是用的松木木桩,而且扎的深,还很密,按理来说,承重能力应该足以支撑起桥面,可搭好模板后,工人们刚砌了几块石材,下面突然就传来木桩断裂的声音,紧接着模板开始下沉,几个反应快的工人扔下手中的活儿,掉头急忙跳到了岸上,可还是有三四个人随着模板栽进了河里。

场面顿时就变的混乱起来,等支书他们几个负责人反应过来后,急忙招呼众人搭救。

也幸好是在夏天,农村人大多也都会游泳,没一会儿功夫,这几个落水的全都被搭救上来,只是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全都带了伤,其中一个伤势比较严重,头上都流了血,应该是被模板砸中。

发生了坍塌事故后,这工程自然也停了下来,没几天就传到了村子里。

一些村子里的老人,也开始说起了闲话,说这修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还说什么连个守桩人都没有就敢修桥。

说起守桩人,民间也有不少传闻,在以前人们认为河里有龙王,它不允许人们在它的地盘打桩建桥,每当人们要造桥的时候,龙王就会来捣乱,只要人们打下一个桩,它就让桩马上浮起来漂走。后来在某个地方人们很想造一座大桥,可他们怕龙王又来捣乱,就在他们每敲下一个桩的时候派一个村民下去守住这个桩,下去的村民们都淹死了,可是打下去的桩一个也没有浮起来,后来也就有了守桩人的说法。

以前我也听村里老人常说,修桥必死人,小河伤大河亡,大江大海必活祭。

活祭也就是用活人祭桥,需要用死的人托起墩柱。

我也曾听到过一些关于活祭的故事,据说八十年代初,有个学工程的大学生(男的)毕业后便分配到一个地方搞工程,是一座大桥梁,当时大学生还在实习阶段。后来桥梁快完工了,在一个晚上,承包人带上大学生来到桥梁的一个高处和他谈工作。他们说话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桥柱空心处,还没浇铸好。说话间,趁大学生不注意,一把将他推下去,第二天浇铸水泥合垄。

当然这也只是听说的故事,真假不得而知,不过在民间,确实流传着很多建桥活祭的传闻。

村里老人风言风语,自然也传到了支书耳里。不过,支书本人身为党员,也是一名无神论者,自然不相信这些迷信的说法。

可发生坍塌事故后,那些工人也都不愿再去施工,最后几个负责人一商量,还是决定找人做个法事,先安了民心。

就这样一路打听,这才找到了胡婆那里。

支书领着我和张启山一边赶往修桥的地儿,一边跟我们说着修桥发生的事儿,也是在这会儿的对话中,我才知道支书的名字。

一个很娘的名字,王凤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