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凤谋天下 > 第三百零三章:储位纷争

第三百零三章:储位纷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据说德宣帝近日来有请几位心腹大臣到宫中小聚,说的正是立储之事。

现在朝廷的局势,德宣帝也看明白了一些,而有些事情究竟是人为还是天意,他心里自然也有几分猜忌,特别是夜桓之死,在他心中更是一个疙瘩。

他是怎样登上的皇位,心里清楚不过,他自然也知道,有些时候,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只是兄弟相残这种事,发生在自己儿子身上,他还是痛心不已!

德宣帝召见的人,有自己身为太子时的老师,秦太傅,也是秦贤妃的亲舅舅,夜雍的亲舅爷。秦太傅已许久不问朝政的事,但德宣帝两次三番的请他来,他也不便多次拒绝,也就去了。

德宣帝一向重文轻武,也认为学高才重的人,更有见识,看问题的方面更广,更能提出好的建议,所以这有关立储之事的商议,叫的自然也多是文官,仅有的一位武官,也是几年前便卸了战甲的严正起。

一共六位深的德宣帝信任的朝廷大官在殿中分析讨论,之后各自向德宣帝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分析着几位皇子的品性,德行,以及这些年来立过的功绩。

“惠宣王待人真诚,德行兼优,例如去年京中疫病横行时,惠宣王心系灾民,捐出数十万白银,以至惠宣王府接下来两个月都过的较为拮据,而且惠宣王曾两次领兵出征,立下战功,可以说是有勇有谋有爱民之心,可谓是储君的最佳人选!”

“的确是这样。”严正起似乎十分赞同那位大人的说法,并符合道:“严某虽是一介武夫,对朝政之事不懂,也不敢妄言,但曾与惠宣王一同出征的经历,让严某见识到惠宣王为人亲和,在军中并没有王爷的架子,不仅能提出好的作战方案,也服从安排,听从指挥,杰出却不骄傲,有真正的王者胸怀,让严某打心底佩服,所以今日既有幸能来这里为陛下分忧,微臣一向爽直,也没有那么多的弯弯肠子,就斗胆直言了。”

严正起抬起双手行拱手礼,“微臣支持惠宣王。”

德宣帝自然知晓这其中有夸大一些的成分,尽管他平日里朝政在忙,与自己的儿子们接触的机会较少,可夜轩毕竟是他儿子,他一直都知道夜轩较为心浮气躁,否则……

恐怕也等不到今日,还迟迟未能立储了!

各位皇子之间的勾心斗角是在所难免的,只是他们究竟斗到了什么地步,私下又使了怎样的手段,德宣帝并不知晓。

他那些儿子们,至少在他面前,都是一副有情有义,心系天下,胸怀大度的样子,而他们私底下究竟是什么样子,他也不清楚,也正是因此,这立储的事,他迟迟无法下定决心。

“恕我直言,惠宣王是立过战功不假,而他在出征时是否如严大人所言,也都是随严大人说了,至于惠宣王平日里为人究竟如何,在下不甚了解,断不敢妄言,但依惠宣王一直以来在早朝上的言论来看,惠宣王心浮气躁,许多事情上都考虑欠佳,较为急功近利,不够体恤民情,是其最大的缺陷。”

“哼。”另一位大人很是不屑,语气略显讽刺道:“这么说,薛大人支持王爷呢?”

他这语气明显是话中有话,好似你是支持其他王爷,所以才这般踩惠宣王的。

前面发表言论的薛大人看了眼那位大人,淡然一笑,道:“阮大人,在下只是提出了在下的看法罢了,并没有因为支持哪位王爷而挤兑惠宣王!在下说的都是事实,朝上那么多双眼睛看着,耳朵听着,就拿近年的事来举个例子,去年潍州旱情严重之际,惠宣王献策虽不差,却不够体恤民情,在粮食涨价到每石八百钱的时候,惠宣王更多考虑的是国库支出,而提议以每石五百钱来大量收购粮食,当初若不是宁王及时提议修改了建议,不知得让多少耕户心生不满!”

“这么说,薛大人是支持宁王了?”阮大人轻蔑一笑,“那次惠宣王的确思虑欠佳,可宁王在别人提出方案后,在到别人的方案上加以修改,完善,又能说明什么?不止是潍州旱灾一事,宁王可谓是几次三番如此!”

阮大人似乎对宁王这种做法十分不满,嗤之以鼻道:“就拿最近的大事来说,京中起疫病时,惠宣王献策后,宁王又是在惠宣王的献策上加以修改,完善,从而将这功劳都变成自己的,这种做法实在令人不齿!”

对于阮大人冷嘲热讽的态度,薛大人也很是懊恼,反驳道:“我何时说过自己支持宁王了?难道我说的不是事实吗?”

“两位大人稍安勿躁。”莫忠元这才开口,分析道:“依在下看,这种做法并无不妥,坐于高位之人,正需要能辨别方案好坏的能力,从而决定是否采纳这个方案,若惠宣王的方案已经够好了,没有缺陷了,宁王又怎能在其方案上加以修改,完善?若宁王没有这个能力,那经他修改过的方案又怎可能会更好,更周全?陛下既然能选择宁王加以修改后的方案施行,就表示宁王的确是思虑更为周全,其修改后的方案更为妥帖一些!”

“你……”阮大人懊恼不已,瞪着莫忠元,气急败坏却又不敢直起冲突,只好无奈道:“这么说,莫大人也认为,宁王比惠宣王更有实力,更适合作为储君?”

莫忠元避嫌道:“在下只是就事论事。”

见阮大人气的红了脸,薛大人到是高兴了,笑都爬上了嘴角,“莫大人言之有理!比起惠宣王,宁王就显得稳当许多!每次献策都考虑的十分周全,处处都能体现出他顾及民情民心,从而可见,宁王的才智及行为处事,的确是高于惠宣王的!”

“仅凭几次献策就能断定宁王的才智与行为处事高于惠宣王,严某实在不敢苟同!”严正起对他们那番议论也十分不屑,“宁王整日笑脸迎人,说起话来也是滴水不漏,恕严某直接,严某并不感觉宁王这般是亲和,反而觉得其精于算计,城府极深!完全不如惠宣王真实!”

薛大人对严正起的说法付之一笑,道:“喜欢笑脸迎人,那是宁王的处事风格,只要他行得端走得正,你管他爱不爱笑做什么?严将军怎么还说到真实不真实的问题上来了?”

“……”严正起气恼不已,很是不爽快,“严某一介武夫,不如你们这些文人会说话!严某的意思是惠宣王相比宁王更为坦率,待人更为真诚,不像宁王那般笑里藏刀,叫人捉摸不透!”

听着那几位心腹大臣在那里各执一词,各个都说的言之凿凿,说多了都争红了脸,德宣帝也是越听越心烦。

现在朝中无非就是两股势力,惠宣王一党,宁王一党。

惠宣王生母慕容贵妃的家族里有在朝为将的武官,惠宣王又娶了林大将军的女儿为王妃,其势力党羽多为武将,而宁王的母妃秦贤妃出生于书香门第,秦太傅是德宣帝的老师,其门下出的一些学生大都在朝为官,颇有成就,这也使得支持宁王的多为文官。

不过……

惠宣王自幼被给予颇大的期望,德宣帝对他也是宠爱有加,以至他心高气傲,行事不够沉稳,这一点德宣帝心里也十分清楚,这是在他看来,这个儿子最大的缺陷。

而宁王受到母妃娘家的背景感染,到是温和谦逊,不急不躁,说话做事都经过思虑,基本找不到大的缺陷。

宁王常以笑脸示人,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让人捉摸不透,虽然严正起觉得宁王这般是笑里藏刀,城府极深,德宣帝并不否认他的说法,但德宣帝也觉得,现在这些儿子里面,属宁王最沉稳。

不得不说,惠宣王曾是德宣帝的心头肉,可随着这些年慢慢过来,反而是宁王最深得德宣帝的心了。

本来前两年夜桓渐露头角,让德宣帝甚感欣慰,特别是夜桓在去年潍州治旱一事的表现上,让德宣帝觉得这个被自己一直冷落和忽略的儿子是一颗会发亮的明珠,可能会有大作为的,只可惜……

思及此,德宣帝略显烦躁的脸上,又露出了一抹愁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