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六年发生了非常多的事情。
五月份云省发生了两次七级以上的大地震,数千人失去了生命。
朱小琴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想的却是七几年的那场大地震到底是什么时候来着?
她只知道是在夏天,但是具体哪一年她是真的没有印象了。
而且这种事即使她知道,也没法去做什么预警。
说了比起被信任,被逮进去的可能性更大。
她只能借着云省的地震发表了很多地震相关的稿子,为此她专门去查了很多地质方面的资料。
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的科学考察相关的一些资料,她还是能找到的。
毕竟8.5级的大地震也是举世少有了,这场科学考察持续了四个月,从震前的气象一直到震后的灾害情况都有详实的记录。
她在写稿子,报社其他的人在接电话,接物资。
因为很多人打报社的电话希望能够给云省捐一些东西。
消息是从报纸上看来的,那有问题联系报社就对了。
大多数人都是这个反应。
大家都像陀螺一样,被抽的根本停不下来。
《宜城日报》的销量,主要靠的就是朱小琴来了后,讨论的增加的故事篇幅。
哪天那个印故事的小册子薄了,还会有读者打电话来问怎么回事。
一定要报社答应下周的小册子不能偷工减料才算完。
毕竟日报是每天出,这小册子可是一周只出一次。
朱小琴的“玉生”这个笔名至少在宜城市还是有些名气的。
虽然大家也不知道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但是他写的故事大家爱看。
这就够了。
但是美中不足,他写的太少了。
从这个名字开始出现,到现在快三年了,一共完结了两个故事。
还有一个连载的一个月不过一万字,读者打电话的写信的,就差来报社堵人了。
这次她查了那么多资料,发现如果全部用科普的方式,看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她干脆新开了篇小说,这部小说她几乎是科普里夹着故事线。
而且她担心说不定地震就在今年,还加紧了创作的的速度。
这里面一切她能查到的关于地震前的资料,还有联系了云省日报得到的云省地震前的一些情况,
一股脑的全写到了她的小说里。
故事目的性极强。
开篇第一句,“今天水库的鱼都不用打,自己就跳上来了。”
以鱼市的卖场的摊贩主和买鱼的客人的对话开始了故事。
为了能更多的把地震前会有的特殊情况都写出来,男女主的设定都是为了科普服务。
男主是一个海员,女主在大队的养殖场工作。
男主在船上遇到的混乱的洋流以及四面八方飞来的蝴蝶蜻蜓还有各种鸟儿。
女主所在的养殖场各种鸡鸭鹅发疯的乱窜……
无不预示着,大灾难要来了。
朱小琴这本书写的特别快,她白天要上班,偶尔还要加班,就这样,一个月写了快十万字。
顺畅的好像这个故事本来就存在,只是在借她的手呈现出来。
因为现在正经出版一本书,流程比较复杂,所以朱小琴干脆给每个她查出来在地震带上的省的报纸都投了稿。
应该说她基本上北边点的城市都投了。
光印刷费用不知道出去了多少了。
当然说法是新写了书,准备出版了,希望大家给点建议。
现在因为没有稿费,而且题材限制的缘故,大家的创作积极性都不是很高。
所以她想着她这部小说至少能有一两家看上吧。
但是很神奇,一家联系她的都没有。
还是他们《宜城日报》给她登了。
因为她小说不短,他们还增加了小册子的页数。
其实是报社最近稿子收的也少了,正好朱小琴这个故事不错,他们干脆就多登点。
而且都是自己人,多给她发点粮票也算肥水不流外人田了。
朱小琴最后删删减减,故事还有八万字。
她不知道她的这本书能改变什么,但是她只能做些自己能做的事了。
虽然所有的预警都是在故事的前四章,但是按照报纸的发表速度,发表完也要到八月下旬了。
朱小琴也不知道自己这发表在宜城的故事,能对远在北边的那座城市产生什么影响。
但是她已经不知道还能做什么了。
现在想来也是不可思议。
她空间里的书乱七八糟的一堆,竟然就是没有近代现代历史相关的。
很多事虽然存在于她的记忆中,但是不到跟前,就是想不起来。
这次要不是云省的地震,她都想不起来那场大地震也是在七十年代了。
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渺小了。
很多时候连身边的人都改变不了,更不要说什么改变环境了。
大地震发生的时候,是在夜里。
整个华北都在震动,首都也是震感严重。
她们报社夜里就得到了消息,毕竟离省城近,消息来的也快。
不过虽然大家知道发生了大地震,但是直到第二天具体的消息传来的时候,他们才知道这次的地震有多严重。
这可不是几千人了。
大地震后,全世界都震惊了。
全国都在捐钱捐物资。
家里有钱的人是少数,但是不妨碍大家你凑一点我凑一点。
还有家里好不容攒了钱和票买的盆,铁锅,衣服,都捐了不少。
朱小琴本来想把积累下来的钱都捐了,但是她那么多钱可说不清来源。
所以报社捐款和家门口捐款的时候,她一共捐了三百块。
这个数字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就已经是一笔巨款了。
周爱云顿时就有些唾弃自己,她拿三十块出来,都有些心疼。
人家小朱老师拿了那么多钱出来呢。
朱小琴看着周爱云要捐三十,还拦了一下,“我这么多年一直写稿子,而且上班那么久钱都在我自己这里,你现在等于刚独立,捐款归捐款,还得顾着自己生活。”
“小朱老师,没事,我手上还留了十块钱,而且我们院子里种的菜够我们吃了,只要撑到下个月发工资就好了。”
朱小琴这才不拦着她。
只要饿不死就行。
朱小琴不光捐钱,她把她空间里那些米粉都拿了出来。
而且用的借口是,老家黑市的老大捐的,在老家不方便,找了人给运到了宜城市。
两千斤米粉,按钱算也得小五百块了,而且比起钱,这些粮食要是能运到灾区,那才是真的能起到作用。
朱小琴不认识捐赠物资这块的负责人,巧的是叶枫认识。
不仅认识,那还是他拐了好几圈的叔叔。
这种关系就是你找他帮忙,人家说不定当没看见。
但是这种捐物资的事,那这个侄子就是亲侄子了。
这事还是叶枫来吐槽他这个远房叔叔不停的跟大家说让大家捐钱捐物的时候,朱小琴才知道的。
这个年代,大家喜欢的攀比就在这一块。
你们捐的多?我们要捐的更多!
所以朱小琴一跟他说他镇上黑市的朋友要捐两千斤米粉的时候。
叶枫的嘴巴张大的都能塞下个鹅蛋了。
小朱老师,不是个简单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