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黎温听到这两个字,愣住,“为什么是西魏?”
“下官也是猜的,刚才林氏次女提到,那些人似乎不太能熟练辨别方向,据下官所知,西魏边界有个小国,临水靠山,国民数百人,恐不及大燕一寻常村落大,也不常出山,东西南北于他们来说,并不实用,反而多用上下左右指明方向。”
沈司缓缓解释。
“竟还有这种事。”黎温诧异道。
这些年他已经慢慢开始熟悉政务,但对于邻国的事情,并没怎么上心,也没那个余力。
没想到沈司身为大理寺卿,每天案件缠身,却还能抽出时间去了解其他地方的风土人情,还能根据这么一点点蛛丝马迹就发现端倪,可见世间对他的评价,并非都是夸大其词。
大理寺卿,果然博古通今。
“原来还有这种地方,既然是西魏边陲小国,想要生存,必要仰人鼻息,如果那些杀手真是从那儿来的,那背后指使很有可能就在西魏,可是……他们为什么要杀我?”林夭夭不解。
“你莫不是又惹了什么祸事?”黎温一点儿不质疑她惹祸的能力。
但西魏跑到燕国土地上来杀人,未免太嚣张了些。
“我不知道。”林夭夭摇头。
说来惭愧。
她并没有完全继承原身的全部记忆。
有些事情,她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
比如她身上的那些疤,以及以前是否有惹过什么祸。
所以现在黎温问她,她也答不上来。
“那接下来怎么办?”
“孤会派人去查。”黎温收回目光,不再看她。
沈司也点头,道:“还请殿下小心谨慎,未免打草惊蛇,只怕需要费些功夫。”
“哼,一群宵小,何惧之有?”
“倒不是怕了他们,只是担心这其中牵连甚广,此刻只是冰山一角,之后还有更大的麻烦。”
“她被你藏在大理寺,这么安全,哪会有什么危险?”黎温冷哼。
他觉得这人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他也不明白,为什么他们都在乎她怎么样,而不担心暖儿。
暖儿明明也很可怜。
而且她的身子比林夭夭柔弱很多,她现在都还在地牢里,为什么没人关心她。
“那下官斗胆想问殿下一句,你可知林姑娘怀里那本书上,为什么会有血迹?”沈司平和的声音,骤然冷了下。
黎温一愣,“这……”
林双之前也说了同样的话。
他们什么意思?
“呵呵。”
林夭夭忽然笑起来。
她算是看明白了。
连沈司双眼有疾都知道的事情,黎温那么大一双眼睛,却根本看不到。
她低头看向怀里那本《大燕律》。
上面的血迹早已经干了。
可是那天,她无故消失,又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时候,他从别人那里得知这本书上满是鲜血,又会是什么心情?
她并不觉得沈司会对她有什么想法,但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公正大义,才更显得贵重。
“多谢大人关心,不过是些无伤大雅的小伤,不足挂齿,还是说正事吧。”她谢绝了沈司的好意。
沈司却摇头,“大理寺也并非密不透风,但让姑娘在大理寺遭遇袭击,是沈某失职。这些天,她也一直在养伤,并非像殿下想的那样,自在享福。”
黎温如遭雷击。
他看向林夭夭。
那手腕上的白色纱布,不知为何,忽然变得刺眼起来。
他也终于看到本书册上的血迹。
时间太久,血迹已经干涸成深褐色,很显眼。
正如沈司所说,如果这时候受伤的是林暖儿,他一定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端倪。
无论什么时候,哪怕她手指被琴弦轻轻划出道口子,她也会嘤嘤哭着将那伤口拿给他看,他自然会疼惜。
那林夭夭呢?
似乎很久很久以前,她也曾向他寻求过怜悯,但她面容丑陋,粗鄙冲动,他懒得多看一眼,自然就没有回应过她那些委屈。
“我……”
这是第一次,他在林夭夭面前不再自称“孤”。
心口仿佛破了个大口子,呼呼往里面灌着冷风,每吹一下,都让他心口仿佛有撕裂般的疼。
黎温摇头。
正要再说什么,就听到外面响起个不适时宜的声音。
“大人,林周氏在外击鼓鸣冤,说要为自己女儿伸冤。”那人声音有些急。
说到大理寺外的鸣冤鼓。
那是前朝所设登闻鼓演变而来。
前朝皇帝欲开明之世,但力犹过之,常有些人因着鸡毛蒜皮的小事去敲登闻鼓,增加宫中负担,不仅没有成开明之世,还生生拖垮了一个王朝。
后来大燕朝开国皇帝深感此祸,又不好直接撤下登闻鼓,就下令欲击登闻鼓者,先受一百杖,若能活着撑过,才能将冤情上达圣听。
五十杖就足以要人性命,更何况是一百杖。
这等于是把这条路堵死了。
一时间,无人敢击登闻鼓。
后来沈司任大理寺卿,请下御令,将登闻鼓移至大理寺门口,改为鸣冤鼓,申冤者许行三十杖。
这样一来,寻常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会有人去击鼓,而真有天大的冤屈,也可以一试。
就是要吃点苦头。
但现在周氏被逼急了,竟为了林暖儿敲响鸣冤鼓。
“她可知击鼓要受刑?”
“知道,已经在受了,现在马上就要打完,属下们没有办法,才来请示大人。”那人在外面道。
沈司的脸色顿时不太好看,“之前为何不报?”
“这……属下、属下该死!”
他们知道大人正在谈重要的事,所以没想来打扰他。
想着那林周氏看起来就是个外强中干的,又养尊处优,想必挨不了几下就要唉声放弃,谁知她真撑过了三十杖。
他们没有办法,才来请示沈司。
但事已至此,再说什么都是多余。
沈司站起来,拿着盲杖,向前走去,“她所状告何事?”
大理寺少卿不敢抬头,停顿片刻,才缓缓道:“她、她告的是林家长女林夭夭,与人勾结,陷害家中二妹,并且……还带来了物证。”
“物证?”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恶人先告状的本事,他们母女俩真是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