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
“36个进士,竟然全都是南方学子?”
“尤其是他们浙东的居多?”
“这宋濂!”
“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
“难道在他眼中。”
“咱大明,真就只有半壁江山,真就只有他浙东那一片了?”
“这就让他过来!”
“咱倒是要亲自问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果然。
开国第一场科举就闹出了这么大的不公平来。
朱元璋当然很重视。
毕竟这北方初定。
百姓的根基,本身就没南方牢固。
可朱元璋又稍微转念一想。
只觉得这宋濂,还真不是能干出这种事的人。
但那36名进士。
还真就偏偏全是南方学子。
还真就是浙东学子居多!
所以。
到底是宋濂真的徇私舞弊了。
还是这些这些落榜学子自己真的不行。
朱元璋也拿不准。
于是。
朱元璋并没有马上招来宋濂。
让宋濂和这些落榜学子当面对质。
而是先派人安置好愤愤不平的学子后。
打算先查清楚一切后。
那再统一给那些愤愤不平的学子一个说法。
但得知这个消息。
得知科举出大事了。
正愁不知道该怎么在科举里面塞进去一个“工科”的李淳风。
却突然眼前一亮。
“这第一次科举,北方学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就像突然像看到了大好机会一样。
朱元璋都没招他。
他自己就主动前去。
打算借着替宋濂求情的机会,准备要给朱元璋塞自己的私货了。
而老迈的宋濂。
知道自己这次真难办了。
见到朱元璋后。
当然直接一跪。
“皇上!”
“老臣可真的没有偏袒任何人啊。”
跟随而来的刘伯温。
当然也替宋濂解释道:
“皇上!”
“还请允许臣斗胆直言。”
“虽然这次开榜的结果确实有些让人不能信服。”
“但本次阅卷结果。”
“并非由宋太傅一人决定。”
“而是按照李相国所规定。”
“由国子监和翰林院的多位学士交叉审核。”
“并且。”
“在进行审阅之前。”
“每一位考生的文章,那都已经被盖住了姓名、籍贯和年龄。”
“此次开榜。”
“虽然36名进士全为南方学子,并且多为浙东学子。”
“但的的确确都是凭借真才实学。”
“所以。”
“还请皇上明察!”
这下。
朱元璋才知道宋濂是真的被冤枉了。
只不过。
“真就没有任何一个北方考生上榜?”
“这?”
“不对吧?”
对此。
可就在这时。
李淳风却直接说出了北方学子无人上榜的根本原因。
“大哥!”
“其实这36名进士全是南方学子的结果,我一点也不意外。”
“因为相比早已经稳定的南方。”
“北方在元庭的统治下,战乱连年。”
“许多百姓连饭都吃不上。”
“就连许多豪门,那都家道中落。”
“大部分人连吃饭和活命都成问题,当然会有大量学子荒废了学业。”
“况且。”
“如今北方初定。”
“许多地方,甚至连前来赶考的道路和桥梁都还没修复。”
“还有就是……”
“大哥。”
“之前那广信府的夏伯启叔侄,你还记得吗?”
夏伯启叔侄?
这两个迂腐无比的儒生。
朱元璋当然记得!
当时。
大明开国。
北方初定。
朱元璋得知,在北方,夏伯启叔侄都是德高望重的大儒。
所以。
就想请两人进京。
给两人都当个大官。
结果。
夏伯启叔侄就硬是要坚持那士大夫的“忠臣不事二主”
说就算元庭灭了,亡了。
那也不会像刘伯温、吕昶那些无耻之徒一样。
去投效朱元璋。
甚至。
为了拒绝朱元璋的邀请,保持自己的名节。
夏伯启叔侄两。
当着朱元璋派去的使者的面。
拿起刀,直接将自己的大拇指给剁了。
说自己的手已经残废了,再也拿不了笔,写不了字了。
请朱元璋不要在继续为难他们。
结果。
当然是直接把朱元璋给惹怒了。
剁手都不愿来给他当官?
那朱元璋,直接就派人去将那夏伯启叔侄的人都给剁了!
结果。
北方的许多文人,还真就对迂腐无比的两人敬佩无比。
尤其是那种氏族大家。
自己不去明朝做官就算了。
就连他们的子孙,那都不许他们去参加明朝的科举。
这下。
朱元璋才终于知道为什么北方的学子无人上榜了。
第一。
因为战乱。
吃饭和活命都成问题。
北方的学子根本就没有机会好好读书。
确实被迫荒废学业了。
第二。
还是因为战乱。
北方,许多地方的道路桥梁都还没修复,许多北方学子没赶上。
甚至。
不少学子,看到道路如此艰难险阻。
直接打算等来年修好了再去考了。
第三。
那就是朱元璋杀了在北方文人中颇有声望的夏伯启叔侄。
而相比战乱俩年,初定不久的北方。
南方之前早就平定。
尤其是浙东一代。
作为朱元璋他们很早就控制的地区。
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并且。
还有刘伯温、宋濂这浙东四先生带头。
那浙东学子。
当然十分的踊跃。
也真的十分有才华。
可就算真是这样。
一个北方学子都没上榜。
果然。
作为一国之君。
朱元璋还是觉得十分不妥。
总担心。
万一这北方的百姓也觉得他们重南轻北。
不把他们当自己人看怎么办?
难不成。
这次,他就算在矮子里面拔高个。
那也要选出一批北方的进士来?
可这样做的话。
那明明苦读多年。
凭借自己真才实学考上的那些南方学子。
那岂不是又因此感到不公平?
甚至。
还可能因为这特别照顾,而进一步加剧南北学子的对立?
但就在这时。
早有预谋的李淳风。
却突然提议道。
“大哥。”
“依我看。”
“虽然因为连年战乱。”
“许多北方学子都不得不荒废了学业。”
“甚至,道路不通,导致许多北方学子都没赶上科举。”
“但也正是因为连年战乱。”
“连年的战争中。”
“北方肯定也有许多靠手艺安身立命的工匠。”
“尤其是那些精通军械、火器的工匠。”
“所以。”
“这次。”
“我们不如就如实说明。”
“说明因为种种原因,本次科举之中,北方学子的结果确实不太尽如人意。”
“并将所有考生的文章都公之于众。”
“让天下的百姓和落榜考生们。”
“自己评判评判,看看这个结果到底有没有问题。”
“但是。”
“念在本次科举南北道路不通。”
“还有许多北方学子没能赶上。”
“就再为北方考生专门开设一场北场科举。”
“并且。”
“特别开设工科。”
“向全国各地招揽工科人才。”
听到李淳风的解决方法。
朱元璋还真觉得挺不错。
毕竟。
南方厉害的那些工匠。
早就已经被他们收入麾下了。
而李淳风新设的这个“工科”,虽然是面向全国的。
但南方的工匠都已经是他们的人了。
都已经被招入朝廷了。
所以这次工科科举。
那绝对也会像之前的文科科举一样。
会出现大量的工科进士,那都是北方工匠的情况。
这样一来。
既照顾了北方。
那也兼顾了对南方学子的公平。
并且。
对于“工科”
朱元璋也觉得真的很有搞头!
毕竟。
在正常的时空中。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笑到最后。
那就是因为。
在大部分红巾军和元军将领都觉得火器还不如弓箭好用的时候。
朱元璋在看到火器集群杀伤的第一眼。
那就已经看到了火药武器的潜力。
预判到了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所以。
就算在正常的时空中。
没有李淳风在。
那朱元璋,自己也是十分重视火器部队的建设。
从起兵开始。
那就一直在通过各种途径制造和购买的火药武器的。
如今。
一听到李淳风提出的这个“工科”
朱元璋当然也像醍醐灌顶了一样。
明明他知道先进的军械或武器有多么重要。
但怎么他之前就没想到也搞一个“工科”
而就只是单单按照了之前的科举。
就搞了一个文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