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泰跟刘寿、鲍信二人在城中的街上还没聊几句,就见一名军吏一路小跑过来,对着三人各躬身拜了一下,口中说道:“我等已拟好了缴获之数,请郑公过去核验。”
此人估计是没认出刘寿,并不知道他眼前之人就是他上司的上司,传说中的晋升加速器。郑泰看刘寿并没有自曝身份再让人家行个大礼的意思,便也不多说,对二人拱了拱手,策马就跟着军吏办差去了。
鲍信看着郑泰匆匆而去的背影,笑着吐槽了一句:“缴获之数,这可怎么算?河北这里的缴获只不过是一肢半节,公业兄若要清点明白,恐怕是难矣!”
“这话不假。”刘寿深有同感地点点头。
这几场连番大战之后,战功其实根本不可能一一去统计清楚。毕竟,他们总不能现在派人跑回风陵渡、甚至跑回蒲坂,去数一数斩杀敌军的人头吧?
至于说计功升赏......刘寿想了想,给鲍信含糊透了句话:“全取河东,本身便是大功一件,此战定赏可以宽裕些。”
鲍信是个聪明人,自然能听出些不一般的意思。然而他毕竟不是平常帮着刘寿密谋的几人之一,因此一时间并没有想到点子上,只以为是刘寿打算普降甘霖厚赏将士,于是应道:“明公宽仁厚下,众将皆不胜感激。”
刘寿顺势“嗯”了一声,似是而非地嘱咐道:“我这里尚能酌情给有功之臣多宽裕些,可是那些士官、兵士的斩获该如何结算,便都要靠领兵之将的公正严明了。鲍公请回去敬告诸将,此战历程艰辛,战后赏罚断不可失于偏颇。”
鲍信感觉好像隐约抓到了刘寿的重点,又问:“明公可是要借此番论功而调度将校了?”
刘寿对此并不否认,只是笑道:“众将封赏也不必全看斩获而定......鲍公且回去替我传话,告诉各部行赏务必公正。晚些时候等战报出来,我就召集大家议事。”
鲍信答一句“是”,便回到军营中去,把前言原封不动地转达给了韩浩、高顺、段煨等人。
这边刘寿在城里转了一圈回到县府,周瑜已经等候多时了。
周瑜身为刘寿素来倚重的亲信之人,虽然没听过鲍信带的话,却早已对刘寿的打算有所预料,并且他还另有着一番见解。
“兄长。”
此时刘寿刚进屋,周瑜就迎了上来,“今番河东大捷,兄长麾下能添几位中郎将了罢?”
“可不是么!今日不赏,难道还要在长安的废墟上封赏?”刘寿答应着,解开披风坐了下来。
此时战报的数据还没出来,不过对于都尉级别以上该升迁的人,刘寿昨天晚上就已经把任命书都写好了。
而这些升迁也不完全是出于这一场河东战役的功劳苦劳,还有另一层的原因便是,刘寿预感到即便他们攻入关内也不一定能抓住董卓,因此还不如此时就提前封赏了,免得将来收获了一座废墟版长安的时候再行加封会尴尬,倒显得他们浑不在意朝廷蒙尘似的。
周瑜自然清楚刘寿担忧的点,于是提议道:“兄长坐拥万军,本部亲兵仅五百人,实在是少了些。况且将军司马秩仅千石,如今钟元常居之却不管领军,可谓是有名无实。此番若是众将外调,兄长正可以置一名校尉以领中军。”
刘寿有些动心。他的“中军”自从分出几部校尉之后就已经名存实亡了,他自己不领兵,钟繇远在平阳,校尉们各干各的......就好比某一时期藩镇众多,而中央军近乎于完全没有,即便此时的藩镇三分之二以上都忠心耿耿,这样的协调模式也肯定是不能长久的。
“我是有意重置中军,只是此时入关之战将起,重新征兵练兵也来不及。”刘寿想到操作的难度,顿时有些犹豫,“公瑾既出此言,可有何良策?”
周瑜笑道:“将军司马的名位低于中郎将、校尉,兄长分封各部,又未给钟司马节制之权,故而显得中军薄弱。如今不如从各部当中选取一二,纳为中军,其首领加封中郎将,称“中领军”,以为兄长亲部。”
刘寿问:“你以为我该用哪一部为中军?”
周瑜说道:“韩浩的骑兵、高顺的步卒,都在百战之精锐。兄长若倚之为扈从,也能震慑诸军。”
“唔,若把精锐都收在中军,到了用时再分兵遣出去,其实也还是跟别部一样。”刘寿斟酌了片刻,并没立即敲定下来。“改称之事容我再想想,暂且让韩元嗣领中军吧。”
……
郑泰大约也知道他现在出的“河北城附近整体斩获数据”这版战报没有人真的想看,于是计数核验也并没做得如往常一样严谨。
这天刚过了午时,郑泰就派人把战报交到了刘寿处。
刘寿乍一看数据居然能精确到个位数,心里还稍稍惊讶了一下。
再仔细看时,斩获带甲的人数写着“甲首逾千二百一十一级”,总斩获数写着“斩敌逾二千零五十三”,全都带了这个“逾”字,也就是说,实际的数目肯定是超过这个数的,不过郑泰他们没再往远走去继续核实,只在视线范围之内有多少就计多少了。
“这战报真是,本来就没人想看,写的人也知道没人想看,结果竟对付到了这个份上。”刘寿忍不住吐槽。
周瑜笑着劝他:“本就是个无用功,做它出来只是为了督察各部不得虚报,兄长何必计较呢?”
“也是。你帮我传郭奉孝和几位校尉过来,再加上徐晃、黄忠部下领军的张杨、韩浩部下赵云......高顺和鲍信的那些司马当中还有谁比较好用的么?”
周瑜其实没太注意到司马以下的军官,毕竟高顺和鲍信这两人本身都是耀眼得让全军倾心效力的那种主将。周瑜仔细地回想了一番,终于想起来一人:“鲍信部下有位军侯名为于禁,似乎领兵尚可。当日我们攻蒲坂之后,鲍信全军溃散过半,而于禁所部五百人本为前军,战后逃散不足二成。”
刘寿立即拍板:“把于禁也叫来。”
周瑜答应了下来,待要出门传令,忽见刘寿正盯着他看,神色颇显纠结。周瑜遂问道:“兄长可有何难断之事?”
刘寿脱口而出:“大司农啊。”
周瑜愣了愣,毫不犹豫地说道:“董贼名为要挟,实藏奸恶,今日受其害者非嘉谋(周忠字)一人耳,兄长不必挂牵。”
刘寿提议道:“要不你还是先回赵国去?一会儿我待论功加封于你,找个中人来说你顾及从父弃官而去......这样可好?”大司农周忠此时恐怕已经祸福难料了。不过即便刘寿对于这个结果已经有了一些预期,在董卓真的传出消息说杀了周忠之前,刘寿还是不愿意表现得毫无作为。
他一直觉得,稳定的君臣关系是要兼顾事业和家庭的,如果人家亲戚都被敌人抓住了,刘寿还要求对方尽忠不顾家,未免有些太过不近人情。
一个两个人也许会因为某些特殊的感情或者操守而给他卖命,可是他部下绝大多数人都不太可能对他比对家族更加忠心耿耿。刘寿可没有对外唯唯诺诺、对内重拳出击这种习惯,如果这种尽忠会给亲近的人带来更多的伤害,那就干脆不要提倡了。
“兄长,嘉谋之安危不在于你我,惟在贼臣耳。”周瑜是真心觉得即便周忠被杀了也只能怪董卓,这事不该由他或者刘寿来买单。
刘寿坚持劝道:“亲戚人伦,为人之本性......”
“非也!”周瑜扬声打断了他,“贼臣肆虐,不法枉戮,兄长若从之,则众将盟友凡有姻亲在长安者都会受其所执。今日从之,则为纵贼也!”
“唉,就依你言。”刘寿到底还是妥协了,“平定弘农你的功劳非小,我打算让你先加个骑都尉的军衔,从事中郎你也依旧领着。”
周瑜爽朗一笑:“全凭兄长定夺。”说完就出门找众人传令去了。
……
不多时,被刘寿传唤的众人齐聚县府。
刘寿也不客套,直接让人拿出了提前写好的封赏:“盖伐贼臣,击戾师,宁河东之土,以休汉室人民......以黄忠迁东中郎将,赏谷一千斛;以卢植迁北中郎将,加邑二百户;以护军校尉韩浩迁中护军;以校尉高顺、鲍信拜中郎将;段煨拜右扶风都尉。”
开头二位的改称乃是这是把原先杂号中郎将换成了比一般中郎将稍微高那么半级的重号称谓,而在他们之后便是新提拔的中郎将们。除了韩浩的“中护军”象征着中军之外,刘寿也懒得再起各种杂号的别部称谓了。干脆就学董卓,全都直接叫中郎将。
至于段煨,如今右扶风还在董卓手里,右扶风都尉自然只是一个虚衔。段煨身为故太尉段颎的族弟,又是降将,跟众人相处起来是高的攀不上、低的瞧不起,让他留在营中确实有些难受。刘寿想着,反正这人已经把投名状交得痛快,将给他换成客将的名头算了。
这个任命一出,堂中升了官的韩浩、高顺、鲍信、段煨四人都起身称谢。
郑泰主持礼仪宣读了册书,奉上印绶,高顺三人当场换上音印青绶,鹖翎武冠,刘寿又起身说了几句“拜公为中郎将,托以兵戎大事”之类的话,就算是拜封礼成。
段煨则是领了一封以刘寿的名义签发的朝廷任命,也拿到了太守一级的印绶。
四人再次拜谢,:“鲍公,你去从樊稠留下的那批降卒中挑选三千精壮编入本部。段忠明另选三千人组成一军,剩余的一千胡骑日后交给牵招统领,此时先归在韩元嗣部下,请善抚之。”
韩浩抱拳答道:“明公以中军付臣,臣必以君臣之义训谕士卒,胡骑亦然。”
刘寿颔首称善,又指派道:“张杨、赵云、于禁,从击破敌有功,皆为都尉。张杨领平津都尉,另择降兵二千人赴小平津;于禁为黄汉升部曲,领稚叔原部。”
不出意外的话黄忠现在应该还在风陵渡,此番是张杨带着黄忠部下分出的两千人跟刘寿来河北。
以刘寿亲眼所见,张杨治军毫无威刑,士卒犯错也不按军法严刑处置,结果就是大家都不太拿他当回事,这个性格实在是不适合领军,刘寿仔仔细细地盘了一遍全局规划才想出来平津都尉这个地方来安置他。
小平津关是洛阳西北黄河渡口南岸的一座关隘。刘寿在这个地方设都尉驻兵,其目的就是准备用做将来收取河内的跳板。
张杨听说能独自出去领兵也是大喜过望,连连拜谢称:“臣愿为明公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这种场面话刘寿听得多了,也就无所谓信或者不信,见到张杨拿出这个态度,刘寿配合地“感动”并“宽厚”了一番:“稚叔有此心意,寡人深知之矣!若无他事,必不使公远离。无奈袁绍狼子野心,屡行不义,如今河东战局初变,则河内不可不防,只好请公前往主事。今以谷六百斛赠与稚叔,愿善自保重。”
“谢明公!”张杨再次拜谢。
此间封赏分派既毕,刘寿遂让他们先忙去。于是众武官一齐起身告辞,各自归营。